过去4年里,中国风电堪称“风驰电掣”。2009年底,中国累积装机容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,而当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已是全球第一。
“产业的突发性增长,我们的准备不足。”东汽风电事业部相关人士坦承,“但不使劲追赶市场又不行。”
施鹏飞回忆说,风电装机最火爆的时候,用户甚至到总装线上催机器,装好一台拉走一台。事实上,每台风机都要经过逐台调试才能并网,这个过程需要一到两年,无法做到当年安装当年发电。
“前年、去年安装的风机,今年正好开始出问题。”施鹏飞说。金风副总裁王相明也表示,在风机的生命周期中,运营的最初几年“最容易出问题”。
与国内动辄以累计装机容量和新增容量为傲不同,国际风电先行者们更看重度电成本。“我们始终认为在风机20年的生命周期里,风机可靠运营和有效降低度电成本才是帮助客户实现效益的关键。”维斯塔斯公共关系负责人陈锦华说。
度电成本是指一台风机在其生命周期中(通常为20年),综合制造、发电、维护所有的成本,分摊在一度电上的成本。
“我们相信,基于生命周期的成本才能代表风机的真实成本。”苏司兰新闻发言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这些成本包括风机的质量、运营表现以及服务和维护成本。苏司兰希望中国的风电业主改变采购决策时考虑的核心因素。
记者注意到,风电事故发生后,开发风电的央企鲜有批评。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看来,这主要是大型能源央企发展风电的兴奋点在于圈地、圈资源,以及由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带来的“业绩”。
风电业内人士透露,华能一位高管曾在内部交流中表示,央企“愿意分担国产整机制造业成长的成本”。2009年,央企风电装机占已建成的风电装机比例的72%。
而对于真正开发风电的业主而言,频发的风机故障、动辄上千万的高昂风机成本,让投资者们不得不关注风机质量。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就在不同场合表示,如果没有安全可靠、质量过硬的国产风电设备作支撑,中国风电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。
中节能港建风电公司副总经理赵东生表示,港建的主业就是风电,“根本亏损不起”。“从国家层面上,是不是应考虑制定风机产品的准入标准,让更多的合格产品进入到市场上来?”
在风电机组关键的设计技术依然依托欧美,风电机组的检测认证体系还不健全,风电场缺乏长期运营维护的经验之下,最近,科技部、工信部分别放出政策信号,对风机的单机容量提出了要求。风机设备大型化成了下一个竞赛领域。
李俊峰对此表示不太理解,“选择什么机型有关系吗?”他反问,“不是企业不冷静,是政府不冷静。”
Leave a Reply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