诉风险:枷锁重重

    2010年也许是我国海上风电真正进入快车道的元年,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即将破茧而出,甚至与陆上风电基地相比更具有优先性。而这个宏伟的愿望实现起来难度有多大?我们是难以想象的。

    2010年,海上风电的序幕随着特许权招标项目的启动正式拉开。尽管海上风电有着风资源好、沿海地区电网架构优越、紧邻负荷中心的优势,但其存在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。风电场开发商相比设备商等其他相关方来说,更加直接承担这些风险。海上风电开发有高风险、高难度的特点。

    第一:审批时间长和费用高

   据了解,对于海上风电,水规总院审批很严格。

   海洋环评及路由报告的编写及评审的时间较长。总体上从测风到获得核准,海上项目合理时间为2.5年,比陆地项目长。此外,目前,海上风电开发的前期费用是陆上风电的10倍左右。

   第二:风机价格高设计经验少

   虽然各大风机制造商竞相研发海上风机,但真正能够批量生产的厂商却很少,短期内存在供小于求的情况,开发商压价的余地不大。在风机技术上,国内风机厂家采取部分系统臃余设计的原则,以提高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,但同时有可能增加设备造价。两下相加,设备的成本还处在较高水平。

    在风电场设计方面,目前有一定海上风电设计经验的设计院不多,竞争不充分,设计费用高。设计费用由于所占比例不大,风险相对较小,设计经验不足是主要风险。

    第三:风电场运营维护风险

    目前在国外,海上风电场检修用的交通工具有维修船和直升机。而这两种交通工具受天气、海况影响很大。从风机可利用率角度看,就陆地风机而言,海上风电机组对可靠性要求更高,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,海上风电机组可利用率普遍较低。

   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塔筒长年受海洋盐雾的侵袭,其腐蚀速度比陆地环境下快,除了在塔筒制造时严格按防腐要求进行喷涂外,还要定期对塔筒进行检查维护。由于风机基础坐落在海底,改变了海底局部形态,在海浪、潮汐及海流的作用,海底地形发生运动,对基础的稳定产生很大影响,有时会危及风机安全。虽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海流、海浪、潮汐对基础的影响,但当风机运行后,应定期对风机基础进行潜水观测及维护。

    第四:上网有风险

    国家一直未制定出统一的海上风电上网电价,而上网电价确实是开发商获得收益的主要来源,明确上网电价可以使开发商合理地制定投融资计划。此外,沿海地区虽然电网架构水平较高,但涉及到用于海上风电上网的电网仍存在不足的现象,电网公司在参与海上风电开发中的责任应加强。

    海上风电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,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,我国海上风电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够,技术储备不足,缺乏实际项目运行经验,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解决。

    窥时机:跑马圈“地”转圈“海”

    截止现在,不能说我国已具备了制造海上风机的能力。所谓具备这方面的能力,就是能够生产成熟的海上风机,而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。我国海上风电设备的制造能力还有待时间与实践的检验。经由跑马圈“水”、跑马圈“地”,我国已到了跑马圈“海”的时代,但大规模的进行海上风电建设时机尚未成熟,仍需等待。

    众多能源公司已经开始涉足海上风电领域,虽然国家海上风电总体规划与各省风电场规划还未制定完成,但各开发商已经“各显其能”,开始积极与各市县接触并签订相关协议,做到随时跟进风场规划,以期最终取得项目资质。可以说,各大能源集团在陆地风场跑马圈地的火爆场面,已经开始在水中翻版。

    海上的风速比陆地高,且一般风向固定,故机组运行稳定、寿命长;机组单机容量大,年利用小时数更高,因此能量产出也比较大;海上风电还不占用陆地宝贵的土地资源,且接近沿海用电负荷中心,便于接入电网。

    在海上发展风电,电网的矛盾不会像陆地那么尖锐,不存在大规模输电的问题。

    但目前,我国还不适宜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。只有通过示范项目来掌握更多的经验,等待时间检验后,再进一步扩大规模,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如今国产陆地整机可利用率不到90%,海上风电由于技术难度更大,可利用率将会更低。海上风电建设示范项目应分阶段进行,开始宜小规模发展。

    望未来:机遇+挑战

    随着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,陆上风电场的一些问题如占用土地、影响自然景观、产生噪音、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。毕竟陆地适于安装风电机组的场址有限,而海上的风力资源又优于陆地,噪音限制小,风机能量产出大,于是,近年来,将风电场从陆地向近海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,虽然其步伐较为缓慢,但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,海上风电产业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
    机遇:2010年,要继续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,特别是海上风电要开展起来,这是国家能源局提出来的规划,海上风电深受国家重视。而事实上,中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,这些资源都藏在长长的黄金海岸线中。还有,海上风电不怎么占用地域,并且靠近电力负荷中心,不像陆地风电有长距离输送的麻烦,对比陆地风电,海上风电有其自身优势。反观现实,虽然近几年来中国陆上风电取得了较快发展,连续四年装机容量呈翻番增长,但海上风电的开发才刚刚起步,而目前国家主要采取的方针是通过竞争机制来促进海上风电的发展,如今陆上风电的竞争程度非常激烈,与之相比,海上风电的门槛会更高,上网电价也会更高,可承受较高的设备成本,所以不少陆地风电设备商都对海上风电领域“虎视眈眈”。

    挑战:国家能源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印发《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》及工信部发布的《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》,规定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.5兆瓦以上、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。这些标准对进入海上风电设备企业提出了高标准,提高了海上风电的门槛。虽然海上风电发展大有赶超陆上之势,国家的招标大幕也即将拉开。但海上风电对风机性能要求高,将导致大多数缺乏自主研发、依靠价格战获得市场的风机企业被排除在外,具有强大研发实力和海上风电运行经验的风电设备商拥有绝对优势。

    事实上,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,我国海上风电要实现规模化发展,还存在种种难点,台风等极端海况的威胁一直存在,近海浅滩环境十分脆弱,且风电并网难成为一个棘手的拦路虎。针对海上环境带来的种种不便,我国企业将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大部分建造工作在陆上完成,海上进行快速安装,运输和安装实现一体化。

     经过10多年的发展,世界海上风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,已经初具规模。海上风电已经成为欧洲国家未来发展风电的主要方向,而我们国家无论从市场还是资源来看,发展海上风电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。然而海上风电的建设、开发和运行,远比陆上风电复杂得多,海上风电这块儿蛋糕的获取绝不会是轻而易举的,需要经过种种考验,我们要准备好了。

 

 

信息来源:人民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