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eorge Carson博士,Maury Edwards——汉高公司电子部 | ||
![]() |
||
摘要:
底部填充包封材料起初应用于提高早期氧化铝(Al2O3)基材的倒装芯片的 可靠性。在芯片最外围的焊点易疲劳而导致芯片功能失效。相对较小的硅片和 基材间的热膨胀差异是芯片在经受热循环时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。这样,热循 环的温度范围及循环的次数就决定了芯片的使用寿命。在芯片和基板间填充可 固化的包封材料,可以很好地把热膨胀差异带来的集中于焊点周围的应力分散 到整个芯片所覆盖的范围。 随着引入环氧材料作为倒装芯片的基材,底部填充材料的研发大大地加快 了。为了延缓焊点的应力疲劳,较大的基材和芯片硅片材料间的热膨胀差异使 得底部填充剂的应用成为必然,而在底部填充材料和芯片接合界面的分层及底 部填充剂中的空洞是引发许多芯片产生早期失效的根本原因之一。本篇将要讨 论的是减少底部填充剂中的空洞的一些方法。
毛细流动型的底部填充材料 设计适合底部填充工艺的元件包封 不幸的是,裸芯片的设计通常难以充分考虑工艺的可 行性,而是以线路及其本身的要求为主。在这种情况下, 良好的基板设计可以帮助减少或消除许多的隐患,以达到 包封芯片焊点或者获得期望的可靠性的目的。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裸芯片基材设计指导说明: • 所有的半通孔需要填平而后表面涂覆阻焊膜,因为 开放的半通孔可能产生空洞 • 阻焊膜须覆盖除焊球对应焊盘外的所有金属基底 • 减少弯曲,保证金属基底和阻焊膜的平整度 • 尽可能消除沟渠状的阻焊膜开窗以确保流动的一致 性;细小的间隙易容纳空气或者助焊剂的残留,这 些都是产生空洞的根源,而阻焊膜的一致、平整将 有效消除空洞的产生 • 减少焊球周围暴露的基底材料,配合好阻焊膜的尺寸公差,否则容易产生不一致的润湿效果 • 减少对应焊球的焊盘可焊接面积,从而增加间隙, 配合贴片偏差和阻焊膜公差 下面的照片是由于阻焊膜的缺陷导致空洞的示例。 底部填充前的准备 助焊剂的残留影响可靠性的方式可以分成两类。一种 显而易见的方式是阻碍了填充剂对于芯片和基板间间隙的 填充,底部填充材料不能润湿带有不兼容残留或表面能较 高的表面。 不一致的润湿通常使得填充材料在毛细流动和回流固 化过程中产生空洞,这很容易在焊点周围助焊剂集中的地 方观察到。有时在这些位置会集中较大块的残留。因为芯 片下的间隙都可能有残留分布,所以不一致的润湿产生的 空洞可能存在于芯片下面的任何地方。 助焊剂第二种影响可靠性的方式是减少界面的粘接性 能。少量的不阻碍包封的残留可能降低填充剂对于相邻表 面的粘接力,特别是对于芯片的粘接。通常在焊球或者芯 片的边缘受压而产生异常地分层就是这个原因引起。 清洗: 有效地清洗整个芯片下的表面和完整地除去清洗处理 液是最大的挑战,特别对于较大的芯片,较小的间隙而言 更加困难。实践证明,要得到好的效果需要具体了解关于 清洗设备、清洗液、芯片情况、助焊剂类型、使用助焊剂 工艺、回流条件等信息。图3显示了助焊剂的残留和清洗处 理液残留引起的空洞情况。完全地清除清洗液可能需要在 做底部填充前对产品进行一定时间的烘烤。 多数的厂商使用等离子清洗工艺以确保底部填充剂一 致的流动性及对不同性质表面的粘接性。等离子清洗间隙 较深处的效果对于胶水的粘接力的影响目前还不能确定。 除去吸附的湿气: 对于所有的环氧材料,能量的扩散和平衡使其产生从 周围环境吸附湿气的作用力。在胶固化时升高温度使得大 部分湿气挥发出去,水汽会从阻焊膜的开窗及多孔的基板 表面进入填充材料。这样一来,蒸汽压挤开部分胶水,当 其固化后就留下了空洞。 在做填充工艺前烘烤芯片可以除去湿气产生的空洞。 对1mm厚的基板而言,典型的条件是在125°C,烘烤2小 时。不同的封装形式需要的时间也不同。如果烘烤的温度 升高,相应地时间可以缩短。底部填充工艺应在烘烤后的 两小时内开始进行。图4是湿气产生的空洞。 一些生产工艺在应用底部填充之前需要一次或多次的 回流。在这种情况下,事先的烘烤工艺可以忽略。这也适用于底部填充工艺是在基板从密封的包装取出两小时内操 作,假设在封入包装前已进行过烘烤。材料在应用前须按 照要求做好充分的检查。 如果预先烘烤在整个工艺中很难实现,则须考虑不在 线烘烤基板而后暂时保存于密封的、保养得当的干燥箱中 待用。可以通过试验得到允许的最长的储存时间,不建议 不确定储存条件,因为吸附湿气的作用随时都在进行的。 另外,由于干燥箱并不能除去湿气,不建议基板不经烘烤 就放入干燥箱保存。 注意任何沸点低于填充剂固化温度的,附着于芯片基 板表面的杂质都可能产生空洞。水是最普通的污染物。基 板生产中的一些残留的挥发物可能在正常的预先烘烤工艺 中没有完全除去,通常很难把这类空洞同湿气形成的空洞 区分开来。这种挥发物可能需要更高温度的预烘烤或者通 过两个阶段的填充剂固化过程来消除空洞的产生。 点胶设备点胶机: 许多公司为底部填充剂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产品。最 复杂的设备是完全自动化的,具有传送基板的装置、多个 阶段的预热装置和移动的点胶头。建议制造商选择适合自 身工艺的、有预算和投资回报保证的设备。 泵的技术: 时间—压力泵是最简单和便宜的,但在重复性方面很 差。它是依靠施加于胶管顶部的气压来把胶水压出。压力 是通过接在胶管后面的气管来施加。胶水的流速可以粗略 地认为和压力成比例。流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,包 括针内径的大小、胶管中胶水的多少,以及胶水本身的粘 度等;而粘度本身又和温度以及回温后在使用温度下放置 的时间有关。图5为四种不同的底部填充剂点胶速度与时间 的关系。除了A之外的其他材料的速度呈现随时间有规律的 降低。对这三种材料来说,为了保证一致的点胶量,需要 不断地调整时间和压力,特别是D,它的开罐寿命很短。 较低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限制了时间-压力这种点胶技 术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。当可以做到持续的控制点胶量 的条件下,它可以适用在较小规模或者零散的生产中。滴 胶是这类泵的普遍的问题,控制好点胶时的气压对于解决 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。 旋转螺纹或者是螺纹驱动泵在点胶表现上有了很大的改进,填充剂的用量是通过螺纹的步进来控制的,但是它 仍需要气压来推动螺纹挤出胶水。流速取决于螺纹的转速 和填充剂的粘度,而粘度同样和温度及胶水开罐的寿命有 关。图6是螺丝泵输出的一致的胶水流速。 旋转的螺纹泵是应用底部填充剂的很好的选择,良好的重 复性可以通过周期性的检测流速获得,滴胶的情况也会在 低粘度的产品上出现。 图7的切片照片显示了底部填充剂用量不足引起空洞的 情况。在这项试验中,对130个倒装芯片做底部填充,填充 剂的用量从50-70mg不等。19个样品查出有空洞形成,而 其中16个芯片的充胶量低于53mg。 胶水用量不足产生的空洞是由于沿点胶边缘的填充剂 过少在胶水流到另一边之前不能完成对芯片完整的填充, 这样就会包裹一些气泡在里面。下面的照片显示的都是点 胶路径对面的芯片边缘位置。 活塞型或线性正位移的泵是应用底部填充最可靠的方 式,可以获得很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。其原理是利用一个 步进电机驱动一个活塞在盛有填充剂的圆筒状的容器中运 动。因为活塞的位移及圆筒容器的设计很精确,这样点胶 量就可以控制得很准确。如果操作得当,标准的点胶偏差 小于±2%,只需很少的监测就能获得稳定的表现。只要设 备的状况正常,滴胶的问题通常不会出现。 点胶: 控制底部填充剂的流动 底部加热: 底部填充剂的供应商在提供产品时都会建议产品最佳 的预热温度,通常是在80~100°C。在这个温度下,胶水 可以达到最佳的流动速度和润湿能力,同时使胶体呈现胶 凝状态前填充满芯片和基板的间隙。对于较大的芯片可能 会使用较高底部预热温度以提高胶水的流动速度和对各种 杂质的溶解能力。 点胶路径: 给芯片设计点胶路径时,应充分考虑到点胶的时间, 点胶后胶水流动的形态,和是否在路径对角的芯片边缘有 合适的成型。对于不能在边缘自成型的胶水,或者当成型不均匀时,需要增加一些工艺时间来达到理想的效果。 最简单的点胶模式是在芯片的一角或某一边的中点点 一个点。这种模式会在点胶处的边缘有较多的残胶。它适 合于小的芯片,或者在胶水流动时较容易包裹进空气的应 用。对较大的芯片来说,这种方式胶水填满间隙需要的时 间很长。 直线型的点胶,或称“I”型点胶(图9),适用在需要 在芯片边缘形成较小成型的应用。填充时,须注意控制不 要有空气卷入。在芯片较长的一边点胶可以减少流动的时 间。点胶的路线长度一般是芯片边长的50%-125%。较长 的路线能帮助减少芯片边缘的胶水成型,但增加了在点胶 位置对边包裹住一些气泡的可能性。 “L”型的点胶路径是沿芯片相邻的两边点胶。这种 方式可以得到较小的点胶边缘位置的胶水成型,同时胶水 的流动时间也最短。需要说明的是,短的路径确保产生没 有空洞的完好的填充。点胶设备应小心设定避免点胶针头 在点胶时碰到芯片的边缘。在芯片下可以观察到一块小区 域,胶水在那里汇合,边缘的胶水成型很小。这个汇合处 并不影响产品的可靠性,除非这里有过多的不相容的残留 集结。 最初点胶模式应该使用充足的胶量完全填充芯片和基 板的间隙。如果出现在点胶一侧的胶水成型太大的情况, 可以利用在同一路径多次点胶的方式来改进。理想的点胶 路径需要在点胶的时间和芯片边缘胶水成型之间权衡,因 为芯片边缘的胶水太少会使容纳空气的空间增加。图10就 是这类空洞的示例。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可以在芯片边缘自成型的填充剂 产品,这意味着胶水流动的前端可以在点胶位置的对面一 侧的芯片边缘形成理想的斜坡,胶水可以爬升到芯片厚度 的50%以上的位置,这样,填充间隙后的围边步骤也可以 省去。反之,如果使用的填充剂不能在边缘处自成型,就 需要增加在除点胶路径之外的芯片边缘围边的工序。举例 来说,“I”型的点胶路径需要增加“U”型的围边步骤。 而“L”型的点胶则需要另一个“L”型的围边过程。 对其他的点胶参数的巧妙调整也可以控制点胶量。要 均匀地点胶,需要点胶泵在点胶前启动,胶水可以有足够 的时间在针头移动前接触到基板的表面;同时,保持好针 头与芯片的距离,以免碰到芯片,使胶水粘到芯片的上表 面,通常这个距离要不小于250μm。控制好针头的高度可 以帮助针头在芯片边缘均一地划线,这个高度是指针尖平 面到基板的距离,建议达到250μm,特别是在胶水容易拉 丝的时候。当点胶速度很快时,需要再提高针头高度以保 证有足够的点胶空间。此时,胶水的流速很快,针头会有 较多的胶水残留。 总结
|
Leave a Reply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