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高强堵漏剂由主剂、固化剂及触变调节剂组成。考察了各组分用量对堵漏剂性能的影响,结果表明,主剂水灰质量比对堵漏剂初凝时间和触变性影响不大,而抗压强度随水灰质量比的增加而降低,可根据现场使用需求,研制不同水灰质量比的堵漏剂,水灰质量比为0.44~0.5的堵漏剂,适用于井温较低、强度要求高的大孔道封堵;固化剂用量对堵漏剂抗压强度和触变性影响很小,而初凝时间随固化剂用量的增加而缩短。从施工安全考虑,固化剂用量3%较合适;触变调节剂使堵漏剂具有良好的触变性,其用量占主剂的0.3% ~0.5%较佳。人造岩芯封堵实验表明,该堵漏剂封堵率达97% 以上;油田9井次使用效果良好,两口采油井增油量分别达8.6 t/d和14.6 t/d。
关键词 堵漏剂 触变性 固化剂 封堵管外窜槽 采收率 中原油田属于多层系、多油藏类型的复杂断块油气田。经过近20年的开发,特别是进入注水开发后期后,井网复杂、注采不平衡等因素使地层孔隙结构、地层裂缝、断层情况和地应力的分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。同一层位中,由于注入水在油气层中推进速度不同,形成了欠压区和高压区;在不同层位中由于强采强注,地层压力系数严重紊乱;随着注采工作制度的变化,岩石发生反复膨胀和收缩,抗破能力大大下降,地层的结构遭到破坏。 目前,在油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常遇到高低压层互窜、层问漏失等井下复杂情况,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不但会严重影响油气井生产,而且会影响分层注采工作的正常进行,无法实现中低产油气层的正常开发,降低油气层的最终采收率。因此,及时有效地封堵油气层间的窜槽和漏失,是提高采收率、降低出水率的有效途径,是实现分层注水、开发中低产层的有力保证。 研制的高强度堵漏剂具有良好的触变性,挤入目的层停泵后由易流动的悬浮体变成不易流动、有一定强度的粘稠体(并未凝固),可有效驻留在封堵部位而不漏失,不倒吸,因而封堵成功率提高,在现场施工中取得理想效果。 1. 实验部分 1.1 实验材料 主剂:G级油井水泥等,固体颗粒状(过200目筛),工业级,河南安阳生产;固化剂:氯化钙等无机盐混合物,工业级,河南濮阳生产;触变调节剂:有机一无机复合物,液体,自制。 1.2 制备方法 将G级油井水泥与氯化钙、触变调节剂及其他固体填充剂置人干混机中,搅拌均匀,包装备用。 1.3 测试方法 1.3.1 凝结时间的测定 将配制好的堵漏剂搅拌均匀,倒人凝结时问测定模块中,放人恒温水浴中每隔30 min测定一次,临近初凝时每隔15 min测定一次,求出凝结时问。 1.3.2 抗压强度的测定 将堵漏剂置于一定温度下的水浴中养护48 h,用强度测试仪测定堵漏剂模块发生形变时的强度,即为抗压强度。 1.3.3 封堵率的测定 用环氧树脂胶粘石英砂,制备人造岩芯进行封堵实验。岩芯直径为2.5 tin,长10.0 tin。先注入清水5PV,测岩芯渗透率,然后注入5 PV的高强度堵漏剂,在80℃ 温度下养护48 h,再用清水测岩芯渗透率。 封堵率:(堵前渗透率一堵后渗透率)/堵前渗透率×100% 1.3.4 触变性的测定 用ZNN—D6型旋转粘度计测定触变性。将配制好的堵漏剂置入样品杯中,用秒表计时,旋转粘度计转速为600 min/秒,开机转动搅拌1 min,停机静置10 s,立即换速为3 min/秒,转动读取最大读数,乘以0.5 即为初切力。再把转速调至600 min 转动搅拌1 min,停机静置10 min,立即换成转速3 min/秒 ,转动读取最大读数,乘以0.5即为终切力。 2. 结果与讨论 2.1 主剂用量对堵漏剂性能的影响 水浴温度80℃ ,固化剂用量3% ,主剂按不同水灰质量比制成均匀浆体,考察主剂用量对堵漏剂切力、初凝时间及凝结体抗压强度的影响,结果见表1。 由表1可见,主剂用量即水灰质量比对凝结时间、触变性影响不大,抗压强度随着水灰质量比的增大而降低,但都不低于20 MPa。现场使用及室内研究表明,水灰质量比为0.44-0.5的堵漏剂,适用于井温较低,强度要求高的大孔道、裂缝等封堵;水灰质量比为0.67-1.0的堵漏剂,适用于井温较高的油水井挤封出水层;水灰质量比为1.2-1.4的堵漏剂,适用于水井调剖或分调,其用量较大。 2.2 固化剂用量对堵漏剂性能的影响 选定主剂水灰质量比为0.48的堵漏剂配方,在80℃水浴温度下,考察不同固化剂用量对堵漏剂的切力、初凝时间及凝结体抗压强度的影响,结果见表2。 由表2可见,固化剂用量对堵漏剂切力及凝结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很小,而对堵漏剂的初凝时间影响很大,随固化剂用量的增加,初凝时间缩短。为了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,固化剂用量控制在3%较合适。 2.3 触变调节剂用量对堵漏剂性能的影响 主剂水灰质量比为0.67的堵漏剂配方,在水浴温度80℃ ,固化剂用量3% ,考察触变调节剂用量对堵漏剂浆液的初凝时间、凝结体抗压强度及触变性的影响,结果见表3。 从表3看出,触变调节剂用量由0.2%增加到0.5% ,静切力初值从4 Pa增加到5 Pa,终值从l3 Pa增加到l5 Pa,说明堵漏剂浆液具有理想的触变性。封堵大孔道要求堵漏剂具有良好的触变性,在停泵时切力能较快地增大到适当值,既利于堵漏剂悬浮不易漏失,又不致于静置后开泵时泵压过高。触变调节剂的最佳用量为主剂的0.3%-0.5% 。 2.4 封堵率 配制的堵漏剂经初凝时间和抗压强度测定后,选3种堵漏剂样品,在室温下用人选岩芯进行封堵实验,测出其渗透率,并计算出封堵率,结果列入表4。由表4可见,研制的高强度堵漏剂封堵率均在97%以上。
3 现场应用 自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,该堵漏剂封窜技术在中原油田和河南油田共实施7口油井、2口水井的封窜施工,现将两口采油井的应用效果介绍如下。 3.1 1-15-157井 H5-157井为双河油田Ⅶ 上层系采油井,2003年1月24日投产,刚开始不产油,日产水16.7 m3,含水100% ,动液面230 m。2003年2月 21日对H5—157井进行同位素找窜,证实射孔井段(2131.6-2134.6 m)至2170 m管外窜槽。2003年3月22日采用高强堵漏剂进行施工。 2003年4月5日封窜后开抽,产油量达8.6 t/d,产液12.5 m3/d,含水31% ,到2003年9月10日累计增油1 266.2 t;目前产油量仍达7.6 t/d,产液8.7 m3/d,含水11% 。 3.2 K407井 K407井为双河油田Ⅳ5—11层系的一口采油井,射开层位为Ⅳ101.3113。该井于2003年1月1日投产,初期全井合采,日产油0 t,日产水43.9 m3,含水100% ,动液面353 m。从该井投产的层位看,Ⅳ113动态分析该层地层能量低,应有一定的产油能力;Ⅳ101电测解释为干层,Ⅳ103电测解释为油层。综合分析K407井的Ⅳ101.3113层不可能是高能量的水层,可能存在窜槽。2003年3月对该井进行同位素找窜测井,结果证实最上射孔段Ⅳ101(1843.6-1847.8 m)至1 811.7 m管外窜槽。2003年4月24日对该井进行封窜,窜槽井段厚度:31.9 m,2003年5月5日封窜后开抽,产油量达14.6 t/d,产液16.8 m3/d,含水13%,到2003年9月10 日累计增油1 274.2 t,目前产油量仍达6.5 t/d,产液26.1 m3/d,含水76%。 4 结论 (1)高强度堵漏剂由主剂、固化剂及触变调节剂组成,当固化剂用量3% 、触变调节剂用量占主剂用量的0.3%-0.5% 、温度80 ℃:时,主剂水灰质量比越大,堵漏剂抗压强度越低。可根据现场使用需求,研制不同强度的堵漏剂,水灰质量比为0.44-0.5配方制备的堵漏剂,适用于井温较低、强度要求高的大孔道封堵;水灰质量比为0.67—1.0配方制备的堵漏剂适用于井温较高的油水井 挤封出水层。 (2)触变调节剂的加入使堵漏剂具有良好的触变性,使其悬浮不沉降,流动性好,易泵入,停泵后,成一定强度的粘稠体,驻留在封堵部位而不漏失,再开泵时又不致于使泵压过高。 (3)堵漏剂封堵率达97% 以上。 (4)高强度堵漏剂原料来源充足,价格低廉,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。 |
Leave a Reply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