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足等了4年,TCL集团(000100.SZ)董事长李东生自建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梦想终于有了立足点。

 

昨日,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(下称“深超”)与TCL集团签署相关协议,而作为深圳市第8.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的运营主体——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(下称“华星光电”)也宣布正式成立,该项目总投资达245亿元。

深圳高世代面板项目的最大特色是,核心投资方不是传闻中的日韩企业,也不是一直暗中布局的台企,而是土生土长的TCL。当然更有深超科技这家国有企业。

  如此一来,至少在大陆,本土主导的8代项目,与日韩色彩浓厚的项目,在数量上达成了平衡。一旦投产,本土彩电企业的选择将不再局限于日韩及中国台湾企业。

  CRT时代,大陆曾一路追赶日韩、欧美,最后获得关键技术,成就了一番事业。但平板时代开启后,中国大陆几乎缺少所有类别的核心技术,从而再度失去上游控制权。

  深圳项目,显然比几年前的项目更有扭转局面的意图。深圳曾与LG、夏普有过深度谈判,后者曾接近宣布阶段,但最终夏普落户南京。深圳一位资深平板业人士前不久对CBN透露,深圳觉得,与其受制日韩企业,不如自己独立操作。

  深圳项目由TCL参与,确实有望塑造为中国平板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。它意味着,本土企业将直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,可以加快彩电产业转型速度。此前,长虹上游一系列布局,已给它带来正面效应。这对于一直倡导的平板产业链自主可控话题,显然也是一个新提示。
  但乐观之余,大陆企业仍须保持一份清醒。上述所有落地项目,背后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均将来自境外。这对本地项目研发提出了要求。由于项目投资巨大,利润薄如纸的“TCL们”,能否维持高昂投资,确实充满挑战。

  笔者断定,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,即便项目由大陆独立投资,在研发与运营上,仍将充满境外力量。

  日企或将成为主力。它们的产业水平高、分工完善。每逢潜在机会,便联合作战,共同分割利益。因此,过去多年,上广电、京东方、龙腾光电周围一直活跃着它们的身影。韩企则喜欢上下通吃,三星、LG一直遵循垂直一体化模式,产业外移时,往往伴随着整个链条的移动。

  本土企业更喜欢自己独享利益。过去两年,多个项目流产,背后都与企业及企业身后地方政府利益矛盾有关。这给了日韩企业合纵连横的机会。夏普一条折旧完的6代线,竟然获得南京市政府的天价,透露出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,更多受地方政府利益驱动的现实。

  这正是笔者认同深圳新项目的理由。我们没必要“低三下四”。要看到,日韩企业落地大陆,也是受市场需求吸纳而做的战略调整,假如继续固守海外,它们将遭受巨大的成本压力,而且远离了庞大市场以及彩电客户。即使不去赔上笑脸,它们也会逐渐向大陆移动。对它们来说,大陆才是IT业的最大一块“肥肉”。

  此外,我们还需要警惕新动向。TFT-LCD技术并非一劳永逸,新的LED已走向前台,三星、海信LED电视正在大陆市场**。如果大陆将所有资金投向前者,可能在新的市场落后对手。事实上,日韩在新领域已布局待定,其中最关键的对手,正是三星、LG及东芝。

附表 国内部分高世代面板线一览
资料来源:根据公开资料整理
(单位/元)
  地点 投资方 投资额 产能 开工及生产日期
  北京(8代) 京东方 280.3亿 9万∕月 2011年10月量产
  南京(8代) 中电熊猫、夏普公司 300亿 9万∕月 2012年实现量产
  昆山(7.5代) 龙飞光电 221亿 今年9月已动工
  佛山(8.5代) 广新光电 220亿 6万∕月 
  广州(8代) LGD 300亿 12万∕月 2009年底动工
  苏州(7.5代) 三星电子 22.5亿美元 不明 2010年底建成